《黄帝内经》早早告诫我们,“当今之世不然,忧患缘其内,苦形伤其外,又失四时之从,逆寒暑之宜,贼风数至,虚邪朝夕,内至五脏骨髓,外伤空窍肌肤,所以小病必甚,大病必死,故祝由不能已也”。
近日出诊时,遇到一些夏季特有的健康问题,年轻女孩出现手胀或者腿胀的情况,体格壮硕的先生出现腿冷穿毛裤的情况,落枕、脖子僵硬的病人也越来越多,这时,我常常用到中医的“触诊”。
以医生常温的手触及患者感觉不适的部位,感觉这一部位皮肤的温度,并进行身体左右侧的对比,与周围皮温的对比,或者与全身其他暴露处皮温的对比,如果出现皮寒,或者自觉发凉,就说明可能存在问题。
除了用中医的望闻问切来诊病,还要用中医“春夏养阳”的养生思想为大家的健康提点建议。
这几天,找我调理月经的女孩都出现了月经错后,痛经,经血色暗红,有血块,足冷,胃胀,肩颈部僵硬,关节疼痛,甚至有受寒感冒的情况,在综合四诊合参后,我发现,都是“着凉”惹的祸。
有人可能要问,“夏天这么热,怎么着凉了呢?”
是呀,30度的高温,防暑还来不及呢,怎么就着凉了呢?
这些女孩都是在大公司工作的白领,公司里空调风开得很凉爽,女孩在室外的高温里穿得少而薄,这时毛孔是打开排汗的状态,一进到办公室,凉爽的空调风就趁着未闭合的毛孔进入皮肤,加上汗出见湿,就“着凉”了。
如果只是一次着凉,尚无大碍,如果每天都这样忽热忽冷,可就出大事了。
《黄帝内经》中说,“经脉流行不止,环周不休,寒气入经而稽迟,泣而不行,客于脉外则血少,客于脉中则气不通,故卒然而痛”。这样在暑天受寒后,影响了气的生发,阻滞不通,则出现不通而痛的问题。
还有朋友提问,“夏天这么热,吹吹冷风,喝些冷饮,降降温,不会损害身体吧?”
现代都市人过夏天,有空调的开空调,有风扇的开风扇,冰箱里等待着各色冷饮,在酷暑难耐时,在运动后大汗淋漓时,在夜晚辗转反侧时,渴望着冰爽的气流从外至内,从里及表带走炎热。
就是在这样的时候,寒邪防不上防,或者根本没有想到要防,就中招了。
试想一个玻璃杯,装着30度的溶液,我们将其放入冰箱中,再加入冰水,只做一次,可能没有问题。但是如果一天当中进行数次,连续一个夏季,那么,玻璃杯会不会碎裂呢?
用这个玻璃杯来比喻我们的胃肠道,我们的皮肤,我们的呼吸系统、循环系统,而且,我们的身体要比玻璃杯更脆弱,对寒冷的抵御能力也更弱。
有年轻人不以为意,说,“我们身体多强壮啊,有这么脆弱吗,我们吹了空调,吃了冷饮,没事啊!”
是的,可能当时没事,但并不代表真的没事。
随着我研究痉挛性斜颈、颈椎病、痛经的逐渐深入,我发现,从病因上来看,其逐年增高的发病率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,工作方式密不可分。
大家接触大自然,热爱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了,而呆在室内空调风里,蜷缩着身体,窝在沙发上,看电脑和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了;
吃五谷杂粮、热乎乎的家常菜的次数越来越少了,而饭店里肥甘厚腻的肉食、加着冰块的饮料和甜品,吃得越来越多了;
更不要说达到恬淡虚无,内无眷慕之累,精神平和的境界了。
年轻时,气血旺盛,肾精充足,筋骨隆盛,肌肉满壮,尚不知“病来如山倒”的痛苦,但是,“人以天地之气生,四时之法成”,还当遵循人体本来的规律休养生息,“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”,“逆其根,则伐其本,坏其真矣”。
《黄帝内经》早早告诫我们,“当今之世不然,忧患缘其内,苦形伤其外,又失四时之从,逆寒暑之宜,贼风数至,虚邪朝夕,内至五脏骨髓,外伤空窍肌肤,所以小病必甚,大病必死,故祝由不能已也”。
所以,这几日出诊时,常常提醒大家,夏天到了,在防暑降温时,还要注意“防寒”。那么,我们如何应对这忽冷忽热的变化呢?
我们能做到的,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中医养生知识。
比如调高空调温度,25度最为适宜,不在空调风直吹区域内久待,随身带外衣或披肩;
坚持每日运动微汗出,保持足部腿部温暖,常用手摸膝盖的温度,关注寒冷和疼痛的感觉,不要漠视身体发来的“信号”;
不直接吃冰箱里存放的食物、水果、冷饮,尽量食用常温水果,饭菜温热为宜;
受寒后以热水冲澡,喝生姜红糖水,适当休息,保证充足的睡眠,尽量不要一生病就打针。
我发现,脾虚的女生最容易受空调风影响而生病,那么,给大家推荐一个平和的中药方子,干姜,茯苓,薏米,赤小豆,炙黄芪,党参,大枣,芡实,山药,陈皮,每味药物只取少量,以热水泡4小时后,徐徐加温水,每日代茶饮。
以上养生内容尚不完善,欢迎朋友们补充。
祝大家,感夏气之应,遵养长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