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虚实夹杂疑难病例的思考:何苦生气为难自己。

《灵枢》有言,“脾足太阴之脉……是动则病,舌本强,食则呕,胃脘痛,腹胀善噫,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,身体皆重”


近日,接诊一位年轻的女患者,她姓刘,其主诉发作性的心慌、头晕、饥饿感、腿软,急诊住院检查,竟然一切正常,血糖值正常,心电图正常,血压正常,血常规也正常,甲状腺也没问题,西医对她的病没了办法,建议找心理医生治疗,但是,这位女患者异常痛苦的感受对她来说是如此真切,已经不能通过短时间的心里疏导来调节了,于是,她决定还是找中医试试。

在仔细了解病情后,我们聊到生病的起因,原来是总生气。

那么,我们不禁要问,生气真的对身体造成如此大的危害吗?

刘女士在一个月前感冒了,起初,感冒症状并不严重,只是因琐事与家人生气后,腹胀和厌食的症状加重了。在感冒痊愈后,腹胀症状却日渐严重,全腹胀大,甚至伴有腹痛,大便排出也不畅快,粘滞量少。近半个月又出现消谷善饥的症状,每天要吃四五顿饭,仍觉饥饿难耐,在饥饿感袭来时,心悸也加重,头晕无法站立,双腿绵软无力,据病人描述,有一种濒死感。

我望这位患者的神色,略显疲乏,但两眼有神,主诉清晰,对病情讨论并不回避,病人对自己的心理评价也是积极乐观的,据此判断,其情绪因素只是发病之诱因,虽然西医检查无法确诊疾病,但并不代表疾病全在心理层面,我认为,这正是功能性病变的表现,只有中医能够在这一层面认识疾病,并阻截病势,防止其演变成器质性病变。

刘女士体态略瘦,面色略显苍白,脉律整齐,并非数脉,或者结代脉,而是脉细而沉,由此判断,她出现心悸、憋闷欲死,头晕无法行走的症状,不是器质性病变心脏病导致,而是其他因素导致心气虚,影响到“心主血脉”的功能。

那么,是哪些因素导致心气虚呢?

在舌诊中,我发现刘女士的舌苔白腻,满布舌体表面,舌质淡嫩不红,结合她长期腹胀的症状,我认为,造成气虚如此严重的根源在脾胃。

“脾、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敢者,仓廪之本,营之居也,名曰器,能化糟粕,转味而入出者也”,六腑的功能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,并将代谢废物排泄,如果他们的功能紊乱了,就可能出现营养物质不被吸收,垃圾又不能及时清理出身体的问题。

如果一段时间里,六腑的功能不能自行恢复,营养物质不能生成和运化,就可能出现气虚和血虚的表现,如头晕、心悸、腿软、疲乏、气短等症状,而代谢废物不能定时排泄出体外,就可能出现腹胀、便秘、便粘、口臭、口苦等症状。

《灵枢》中说,“脾足太阴之脉……是动则病,舌本强,食则呕,胃脘痛,腹胀善噫,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,身体皆重”,就是说脾的功能出现紊乱,腹胀、打嗝、嗳气的情况就会发生,如果能够排气、排大便了,似乎身体会舒服些,但是,肠胃很快又会壅塞住,身体又会沉重不堪。

刘女士自述,从小她就体质虚,脾胃不好,一直比较瘦弱,情绪上也容易紧张,生了闷气,就会腹胀,为此吃了不少补养的中药,但是,补药吃多了,腹胀就更加严重了。

刘女士病情的复杂之处,就在于病情缠绵日久,虚实夹杂,如果只考虑其气血不足,而妄用滋腻的补药,虚证可能暂时缓解,但恐补虚则留邪,徒耗脾气。

因此,我考虑其病情,当以祛邪不伤正,恢复脾胃功能为主,辅以调养气血,处方以古方《伤寒论》中治疗太阴病的理中汤加减。

服两付药后,头晕、心悸、腹胀、饥饿感的症状缓解了,开始排出大便和矢气,但是因其病程日久,且情绪因素也在干扰治疗,故而,这时更关键的是医患间真诚的沟通,患者当对目前病况有清楚的认识,尽量调整心理状态,积极配合医生处方的调整,接受病情的起伏变化,在变化中随时调整用药,才能够在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情中,把握治疗点。

《黄帝内经》中说,“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,皆谓之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,恬惔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,这一句也是修身养性的要点。

许多人或多或少存在和刘女士一样爱生闷气的习惯,又没有好的方法排解,只有控制自己不生气,但是,就像刘女士说的那样,“想让自己不生气,却控制不了,想让肚子不胀气,也控制不了”。这样想将一切控制起来的想法,倒是更伤身,只有放下过度的思虑,放下控制一切的欲望,“真气”才能跟随身体本来的规律运行,“精神”才能守护,才能恢复内环境的阴阳平衡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