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治疗的精髓就在于,根据每个病人不同的病情,给予最优化的治疗方案,只有个体化的“量体选药、量体选穴”,才是最有效而快速的痊愈之道。
有一位痉挛性斜颈患者对我说,“我在不同的地方治疗过很久了,见到很多也是这个病的病友,但是没有发现一个人和我是一样症状的。”就我目前治疗过的近40例痉挛性斜颈病人而言,确实没有两个人的症状是完全一样的,这是为什么呢?
痉挛性斜颈是一种累及颈部区域的局限性肌张力障碍,表现为颈肌阵发性的不自主收缩,引起头向一侧扭转或阵性倾斜。主要累及的肌肉有斜方肌、胸锁乳突肌、头夹肌。
总结目前治疗的病例,我发现,多数病人表现为痉挛旋转型,头部绕身体纵轴向一侧做痉挛性或阵挛性旋转。其中,水平旋转者较为多见,也有后仰旋转和前屈旋转。此外,根据肌肉收缩频率,和观察到的症状,分为痉挛型(头部持久强直地旋向一侧),和阵挛型(头部频频来回旋动,如摇头状)。
也有医生根据痉挛肌肉范围大小和有无肌痛,将其分为轻、中、重型,轻型者,肌痉挛的范围较小,仅有单侧发作,无肌痛;中型者,双侧发作,有轻度肌痛;重型者,不仅双侧颈肌受到连累,并有向邻近肌群,如肩部、颜面、胸肌及背部长肌群蔓延的趋势,且有严重肌痛。
但是,我发现,这种分类方法过于刻板,临床上的病例往往更加复杂。比如,多数病人痉挛肌肉不仅仅涉及斜方肌、胸锁乳突肌、头夹肌,单侧、小范围肌肉痉挛者较少见,在治疗中肌痛的情况会有变化,往往治疗得当,肌痛可以快速好转,痉挛型和阵挛型在治疗中可能交替出现。
因此,在治疗痉挛性斜颈时,我提出,要根据病人个体差异、病情、症状等情况,拟定“个体化辨证-辨症”的治疗方案。
“辨证”是口服中药汤剂的指导原则,综合四诊合参的资料,判断其病机,把握病人当前最主要的证候,提出当前治疗方案,一般5-7天收集病症变化情况,脉象、舌象变化情况,调整方剂。
“辨症”是针灸缓解痉挛、疏通经络的指导原则,仔细观察痉挛肌肉的范围、痉挛的类型,寻找肌痛点、病人主诉的阿是穴,选取相应穴位,有效缓解痉挛,根据治疗不同阶段出现的变化,增减针灸穴位。
下面,通过一个病例,分享我的治疗心得。
一位痉挛性斜颈男患者,36岁,2014年4月发病,被诊断为痉挛性斜颈,头向右侧水平旋转约80度,略有前屈,左侧胸锁乳突肌痉挛,略显肥大,痉挛力度较大,导致其不能向左转头,无法看到左肩部,自觉肩颈部位肌肉紧痛,走路和日常活动时,头部前屈和水平旋转更加明显,睡觉前仰卧时,颈部肌肉痉挛也无法放松,自觉头部向枕头内扎,导致无法安睡。
首先,多数医生都会关注其左侧胸锁乳突肌的痉挛问题,但是经过我仔细的查体、询问病史和记录患者的主诉,发现其右侧斜方肌、头夹肌、肩胛提肌也存在明显痉挛问题,且受寒后会出现剧烈疼痛感,由于头颈长期转向右方,左侧头夹肌、头半棘肌、头后大小直肌都受到牵拉而僵硬,腰背部存在肌紧张现象,轻度刺激即可引起肌肉强烈痉挛。
那么,根据这位患者的问题,我分析其病因可能是,长期用右手接听电话,跑长途车,在家里赤裸上身吹空调等因素,造成肩颈、腰背部肌肉劳损,气血流行不畅,风寒邪气杂合而侵袭筋脉肌肉。
因此,治疗中,以温通气血,舒展筋脉为治疗原则。根据病程不同阶段的主证、病情好转的程度,分阶段以四逆汤、当归四逆汤、当归芍药散、自拟舒筋脉方加减,每七天观察脉象变化情况,予以调整,这是“痉挛性斜颈-个体化辨证调其内”的治疗原则。
针灸选穴的治疗原则是“个体化辨症调其外”:
如果病人有痉挛性旋转,当按寻痉挛的胸锁乳突肌局部穴位,针刺天窗、天牖、天鼎、天容、天突、天五会等穴位。
如果后仰或者侧屈明显,当按寻肩胛骨、头枕部周围是否有筋结,针刺天宗、秉风、肩外俞、肩中俞、肩贞、臑俞、肩井、风池、附分、大杼、风门等穴位。
如果肩胛间区、竖脊肌处肌肉紧张度高,当按寻肩、背、腰部肌肉,针刺督脉、足太阳膀胱经相应穴位。
如果因受寒而出现明显痛点,当针刺阿是穴,受寒初发时,可以局部拔罐,点揉,针刺放血,艾灸。
如果伴有上臂、前臂疼痛,当寻找痛点,分析其经络循行通路,常见问题出现在手太阳小肠经、手阳明大肠经、手少阳三焦经,那么,可以选择针刺相应经络手臂部穴位。
另外,医生当仔细观察和询问病情变化情况,及时调整针刺方案,不可认准几个所谓的“特效穴”,长期反复刺激。中药的选择也是如此,当“有是证,用是药”,我补充一点,针灸当“有是症,用是穴”。
中医治疗的精髓就在于,根据每个病人不同的病情,给予最优化的治疗方案,只有个体化的“量体选药、量体选穴”,才是最有效而快速的痊愈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