痉挛性斜颈答疑解惑之我见(三):没有智慧不行,没有勇气也不行。

分享梁老先生的一句话,“无论什么事,你总要看他是可能的,不是不可能的。无论如何艰难巨大的工程,你总要’气吞事’,而不要被事慑着你”。


在治疗痉挛性斜颈的过程中,常会遇到问题,一是因为此病是国际上公认的疑难疾病,病因不明,二是因为此病发病率不高,国内对此病的研究较少。目前我积累的痉挛性斜颈病例已经超过40例,其中有做过颈部肌肉松懈术、颈椎部分神经切断术的病人,有注射过肉毒素,甚至是注射十余次的病人,有口服镇静类、抗癫痫类、抗抑郁类药物的病人,有患病近十年,遍访名医的病人,也有发病一个月就接受针灸治疗的病人。

我将常见问题进行整理,与广大病友分享,希望每一个病人了解到,“并不是你一个人在与疾病做斗争,生活中充满了困惑,我们就是在困惑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,并在苦难中磨砺和成长”。

问:杨医生,痉挛性斜颈这个病一般是突然好转,还是逐渐好转?

答:一般来讲,痼病指经久难治愈的疾病,也就是我们说的“老病”,有复杂的病因,漫长的病理发展过程,甚至是久经调治的病史。

中医认为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,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。痉挛性斜颈的病症表现集中在颈部肌肉的痉挛上,但从整体辨证,综合治疗的方向考虑该病,则多有五脏不合,气血失调,经络不通的全身问题存在,属于痼病范畴,且多有正气虚损、邪气偏盛的情况。那么,治疗的关键就是扶助正气,祛除邪气。

每个痉挛性斜颈病人的情况不同,并不是年龄大的患者一定比年龄小的正气虚,也不是病程长的病人一定比病程短的邪气盛!

例如,在2013年春天,我接诊了一位60岁的女患者,虽然病程已经有2年,而且年龄也大,痉挛程度也严重,但却在3个月内明显好转,治疗4个月后痊愈回家了。而同时接诊的另一个年轻女孩,只有25岁,却治疗了一年才好转。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?

首先,我对两个患者的治疗方案、关注程度,都是一样的,没有孰重孰轻之别。

其次,年龄并不代表一切。年龄小的患者应当元气更充足才是,但由于不良生活习惯、不当治疗方式的长期累积,造成疾病越来越重,身体越来越虚。

而年龄大的患者热爱运动,不良习惯少,且生病后没有吃那些昂贵的熊胆粉、羚羊角粉、蝎子、蜈蚣、全虫等寒凉定惊、搜风通络的药,所以元气虽有不足,但一经正确的调养,即快速恢复。

再次,分析疾病好转的快慢,受多种因素干扰,不是单一指标可以认证的,但所有归因都要集中在正胜邪退上,我在治疗中始终坚持“顾护正气”为第一要务。

针对多数痉挛性斜颈患者的情况,我认为,只有缓缓调理,逐渐好,而且不能只观注颈部,还要调理全身五脏六腑、气血百脉,才能真正治愈顽疾!

说完痼病,再谈谈卒疾。卒疾,为新近初起之病,对于急性病轻者,可能突然好转,但不是无故好的,必须元气充足,才能祛邪于外,而快速好转。

以上所述,都是一般情况,但也不排除人力考虑不到的因素。我读过一些关于灵修的书,也听病友们转述过某人练习气功后,如何快速好转,甚至得了癌症等不治之症,被医院判了“死刑”的人,竟奇迹般地痊愈了。

我相信,这个世界有许多我们不了解的情况,人类的高科技也并不如想象中完美无瑕,西医的技术与认识水平正在提高,但并非无所不能。

那么,如果有人能做到《黄帝内经》中所述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”,那么也许严重的疾病也会自行好转,我们也可以像古人一样,自信地说“病安从来?”

问:杨医生,我是慢性的痉挛性斜颈病人,由旋转、倾斜转成震颤了。治疗难度更大,对吗?

答:梁漱溟老先生在《朝话》一书中说,“没有智慧不行,没有勇气也不行”。

在治疗一些疑难病症的过程中,我深刻地体会到得病之人的无助与无奈。特别是久病之人,往往在内心深处已经对自己放弃,因为眼前的困局而不愿积极的改变,那么,在读到梁老先生的文章时,会特别有感触,故分享给大家。

梁老先生说,“没勇气的人,容易看重既成的局面,往往把既成的局面看成是一不可改的。说到这里,我们不得不佩服孙中山先生,他真是一个有大勇的人。他以一个匹夫,竟然想推翻二百多年大清帝国的统治。没有疯狂似的野心巨胆,是不能作此想的。然而没有智慧,则此想亦不能发生。他何以不为强大无比的清朝所慑服呢?他并非不知其强大,但同时他知此原非定局,而是可以变的。他何以不自看渺小?他晓得是可以增长起来的。”

痉挛性斜颈确是疑难病症,旋转、倾斜者可能属于痉挛型,而震颤者可能属于阵挛型,但没有任何人可以说哪一型更难治,因为每个人都不同,治疗过程中可能由痉挛转为阵挛,也可能痉挛、阵挛慢慢好转,可自由活动。

生病,任何人都不想,疾病的状态,任何人都不完全一样,可比性不强。但如果人每天在疾病中困顿,纠结在是不是自己比别人更严重上,这种比较的心态,总有得失感,使人气结,气向里缩的感觉不好。

不如和自己比,“今天是否更开朗?今天的阳光是否更明媚?今天是否更爱运动?”只有这样才有希望!

病友们,不要再说,“我的病是不是更难治?是不是更没希望痊愈?”这样没有意义,徒增烦恼!

最后,再分享梁老先生的一句话,“无论什么事,你总要看他是可能的,不是不可能的。无论如何艰难巨大的工程,你总要’气吞事’,而不要被事慑着你”。